中学毕业前培养孩子17个习惯,一所美国学校的家教启示录
看点如今,无论是名校还是社会,越来越看重人们的综合素养,在美国就出现了这样一所看重习惯而非分数的公立中学——MC2。这所学校细化了习惯评价标准,并将其融合在教学和培养的每个方面:自我反思、学习计划、社会实习和日常总结等等活动。学生们不与别人竞争,而是努力超越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ID: youthmba)
文丨米饭 编丨Zemira
“如果一棵树一开始成长得比较慢,它以后必然有强大的根基。我相信人类的成长也是如此。”
——美国诗人梭罗
我们经常和大家分享许多全球创新教育案例,比如说斯坦福的在线高OHS、SidWell Friends School等。
今天要分享的,也是一所极具特色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不拼分数,而拼习惯,每年最期待(害怕)的,不是看到成绩单,而是看到自己的“习惯评估报告”。它就是来自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的一所公立中学——
Making Community Connections Charter School(以下简称为MC2)。
下文就与您详细介绍这份特别的“习惯评估报告”,看它如何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完整的自己,不仅是对学校,对所有关注孩子天赋释放的家长也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值得收藏。
教出会考高分的孩子远远不够
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各司其职,学校教导学生知识,家长塑造孩子品德,比如《天才枪手》中就有一个情节:校长发现天才少女帮同学作弊后,生气地要开除女孩,并怒指女孩的父亲,“你在家都不做品德教育的吗?”
但MC2的创办人兼校长Kim Carter却认为,学校不能只关注训练孩子考高分的技能,而忽视了品格、习惯的教导,“一方面,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另一方面,即使孩子真的如愿考上了名校,人格却不完整,教育的目的算达到了吗?”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将自己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许,根植到学校的育人理念中——MC2的学生,除了上各种传统的学科课程,如英语、数学、物化生经济学、艺术、体育、信息与沟通技术等,还要掌握17大心智习惯(Habits of Heart, Mind, and Voice)。
您可能听说过“高效能孩子的七个习惯”,相较之下,MC2的习惯模型更细致:
01
MC2 HABITS(MC2习惯)
1. Community 团队精神
2. Technology 科技应用
3. Self-Direction自我导向
4. Ownership自主学习力
02
HABITS OF MIND(思维习惯)
5. Problem Solving解决问题能力
6. Organization组织能力
7. Management管理能力
8. Leadership领导力
9. Information 信息处理
10. Decision Making决策力
11.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12. Creative Thinking创造性思维
13. Communication 沟通能力
03
HABITS OF BEING(品格习惯)
14. Quality Work追求卓越
15. Curiosity and Wonder好奇心与探索欲
16. Collaboration 协作能力
17. Character良好品性
教育是个滚雪球的过程。MC2相信,只要孩子能从小掌握这些习惯和品格,日后就会有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在社会中、在家庭中,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一步一脚印,收获17大习惯
但别误会,学校并没有开展专门的“习惯课”或者“品格课”,而是把习惯模型作为一个平行于成绩模型的评估维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做出更加全方位的评价和指导。
既然是评估,就不能机械地灌输一大堆抽象概念,而得把习惯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目标”。MC2就把每个习惯都延展为4-5个子能力。
以“创造性思考”为例,这是21世纪核心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但提起来,大家总是会觉得很虚,MC2就把它细化为:
能有各种想法
认识不同类型的想法
把创意落到实处
能拓展现有想法,跳出常规思维
懂得用不同的媒介表达创意
再比如“品格培养”,MC2就把它细化为:
与他人相处:诚实地对待别人,学会尊重并充分考虑不同人的需要
尊重权威与规则:出于自觉和责任感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为了遵守规则
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要与内在价值契合,能遵守承诺、有很强的信念和目标感
团体价值观:做出能进一步促进共同利益的决定,听取他人的意见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教职员工、家长、朋友和社区合作伙伴的支持
为方便评估,每个子能力又被拆分为了5个培养目标。以“好奇心与探索欲”为例:
1. 知识的价值
初始:对新事物完全不感兴趣,校内校外都感到很无趣
进步:对一两个领域的东西感兴趣,对他兴趣以外的东西提不起精神
熟练:热衷于对一两个领域主题的学习,其他主题也能找到一点兴趣
模范: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上都能找到乐趣
终生:不带有很强的目的去学习,学习就是为了知识本身;非常喜欢探究新事物,对所有东西都很感兴趣
2. 发现问题
初始:没能提出问题
进步:能够借助别人的问题找寻答案,但甚少提出自己的问题
熟练:在学校能在别人提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模范:在学校里能提出原创问题,开始在校外议题也能有自己的问题
终生:对身边所有的事物都能不断提出好问题并积极地找寻答案
3. 对新事物的开放程度
初始:对自己不熟悉或者自己不认同的事物不予理会
进步:能接受不是那么熟悉或认同的事物
熟练:能够开放地思考不熟悉或者不认同的事物
模范:能够开放地思考不熟悉或者不认同的事物,并思考其中形成冲突方面
终生:提出一些与世俗或者正常情况下不一样的点子或意见
4. 融会贯通
初始:在两个东西之间找不到相关性
进步:开始看到两个东西间有相关性
熟练:能关联两个不同事物
模范:能关联两个不同事物并开始尝试将所学的融入自己的生活
终生:主动找寻事物间不同的逻辑关联,任何事物都能有办法关联到自己的生活
5. 对复杂性的包容度
初始:对于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拒绝思考
进步: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会尝试去解决,但是很容易受挫
熟练: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会受挫,但是不轻易放弃
模范:乐于挑战复杂的问题
终生:对于还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感到兴奋
每个学期末和毕业时,学生不仅要参加学科考试,还要做一份线上测试题,也就是“habits checklists”——记录每项习惯分别到了什么阶段,哪一项已经到达最高级别,哪一项仍需努力,一目了然,让每个孩子都更了解自己,导师也根据这份结果,更有针对性地辅导自己带领的学生。
从小让孩子实习很重要
变“成绩导向”为“习惯导向”,学科学习就不能再占据孩子太多时间。
校长Kim Carter坚信,世界才是孩子的课堂。孩子在课堂上只能学到基于理论的知识,要养成优秀习惯,进度可能非常缓慢。于是,MC2提供了不少支持,如组织社区实践、联络企业实习等,帮助孩子在更多元的环境,养成更全面的能力。
举个例子。16岁男孩哈里森,在完成几何课的研究后,就赶到了一家生产过滤水设备的企业实习,他要在那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张设计草图。他得仔细听讲,关于导师如何用一个圆来计算过滤部分的角度,如何在网站上制造出来模型……
哈里森在实习
在企业,哈里森收获的可不仅仅是“几何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他学会了怎么与人沟通、怎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且亲身体验到一家企业的高速运转、团队成员之间如何配合完成项目……档案中的多项习惯,正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慢慢塑造起来。
正如Kim Carter所说:“实习让学生通过与成人导师一对一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学习,我们要将这些真实的工作与他们必须拥有的技能和知识联系起来,逐渐内化成终生持续的习惯。”
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跑道上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MC2的学生压力山大?不仅要学习各个学科,还得掌握那么多习惯、能力、目标,并接受评估。
但其实,这里的学生虽然生活得很充实,但压力却不会很大,因为竞争在这里,被弱化了——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跑道上。
原来,MC2的每位学生,都会拥有一份“学习计划”,绝不雷同。在开始学习之前,每位孩子都要参加“学习风格偏好测评”,和导师探讨未来学习、社区实践、企业实习的主要方式,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未来,学生对思维习惯、品格习惯、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等领域的掌握,也会有导师跟进,给予指导。
完整的测评分为四个步骤:
探索、方法、计划和收获
生成学习计划的界面
学生们的成长目标,不再是“我要比你更优秀”,而是“我要让我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MC2还孕育出一种很特别的“自我反思”文化,让孩子清晰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不足,心明如镜,也就不焦虑。
每日总结:
每天的学习完毕,每一位学生都要求写一篇最少200字的反思总结来描述一天的学习生活,重点在于他们的学习以及行为表现。
包括以下基本三方面:
What:你做了什么;
So What:它意味着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习到什么;
Now What:你将如何应用它,你未来会采取什么行动,你怎么用它来解决未来的挑战和问题。
每周总结:
每周学习完毕,每一位学生都要求写一篇最少500字的反思总结来描述过去一周的重点学习内容,并设置未来一周的学习目标,找出需要解决的议题。
这份总结,要在课堂上与他人分享,有的时候,分享总结的时间,甚至比得上正规课程的时间。
不仅如此,就连老师和校长也得“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写一份200字的反思总结,每周写一份500字的回顾,把下周的目标确立下来。
如此,便将自我反思内化于心、外化为习惯。
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时代
正在成为过去
“积极地去探索、恢复和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 这是MC2的教育愿景。
打开MC2学校官网,学生们的评语也让我们看见,孩子们真正想要的:
“MC2不仅仅是提高了我的学习技巧,思维习惯更是让我受益终生,让我更好地适应大学。在MC2这些年,我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高效地完成事情,知道如何达到我想要去的地方。”
“整个社区对我的影响最大,里面的每个人造就了今天的我,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学习到很多”
放眼全球顶级高校,都把综合考察一个人视为重点。
哈佛、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的录取网站均着重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哈佛大学要求,学生有完整的人格和素养;斯坦福大学要求,学生在社区实践、社团活动中表现出热情和毅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每个学校入学前都要接受“全面评估”……
中学阶段,如由逾百所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联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也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A New Model,和美国高中传统的成绩单相比,它不打分,不评级,只是持续追踪、记录、评估学生共8大能力,其中一大项即为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
这些都在向我们发出一个信号: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应该重新回归本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达智慧,赋予孩子追求美好、主动选择的能力。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拓展阅读
热门文章
- 入境前切记检查行李箱里的“违禁品”
2022-04-14 12:04 - 高顿教育:薪税师哪个网站报名?何时报名?
2022-04-14 12:04 - 在消费和中转大城市建销地集配中心
2022-04-12 18:26 - 中学毕业前培养孩子17个习惯,一所美国学校的家教启示录
2022-04-07 12:01 - 北京高校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 树牢师生国家安全观
2022-04-15 18:21 - 全班56人中34人考研成功,就业的有人已年薪百万!这个“王炸班”学生真厉害
2022-04-08 18:01
推荐阅读